当前位置:第一版主>情欲小说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2章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2章(1 / 3)

&esp;&esp;“如此,我便先谢过希直兄了。”

&esp;&esp;之后两人就不再谈这些事情,而是单纯的交流起学问。

&esp;&esp;在这里停留了四天,方孝孺才告辞踏上归途。

&esp;&esp;第336章 设立新衙门

&esp;&esp;“一个布政司只有十七名命官,县衙只有四个命官,乡只有一名命官。”

&esp;&esp;“按照以前的制度,勉强是够用的。”

&esp;&esp;“但在全新的制度下,连基本的衙门运转都无法维持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,特区必须要根据实际需要,增设更加专业化的衙门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站在黑板前,滔滔不绝的介绍着。

&esp;&esp;对面坐着两排人,第一排是朱元璋、朱标、朱雄英祖孙三人。

&esp;&esp;第二排是李善长、徐达、邱广安等七名内阁学士。

&esp;&esp;在两排座位的后面,还站着好几排人,都是内阁行走。

&esp;&esp;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根炭笔,快速的记录着他说的每一句话。

&esp;&esp;陈老师虽然不会做课后检查,但谁对他的课理解的更深,谁就有机会优先获得重用。

&esp;&esp;大明的官吏选拔制度日渐模式化,想越级跳很难,必须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。

&esp;&esp;而官吏的任期,三到五年为一届,干满了才能提拔。

&esp;&esp;在这种情况下,一步领先就是步步领先。

&esp;&esp;内阁行走只是观政,未来都要外放为官。

&esp;&esp;但什么时候外放,去哪里任职,担任何职,直接关系着未来的上限。

&esp;&esp;毫无疑问,去即将设立的特区,是最高的。

&esp;&esp;目前内阁行走有四十八人,计划人数一百零八人,以后会有更多人加入。

&esp;&esp;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。

&esp;&esp;想要争取去特区的机会,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理解陈景恪的计划。

&esp;&esp;所以他们自然是最用心的。

&esp;&esp;对于地方衙门的官员不够用这一点,朱标等人早就已经知道了。

&esp;&esp;五年计划进展缓慢,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人。

&esp;&esp;但新增加一个机构是非常复杂的事情,尤其是大明这样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,更麻烦。

&esp;&esp;一个县增加一个官身,全国加起来就是两千余人。

&esp;&esp;再加上配套的吏员,数量更加庞大,对财政是个不小的压力。

&esp;&esp;事实上现在朝廷的财政也只是勉力维持。

&esp;&esp;虽然通过开海、均田、税改等一系列手段,使得朝廷岁入翻了好几翻。

&esp;&esp;目前达到了一万万三千万贯,是洪武十年的六倍多。

&esp;&esp;但开销也同样翻了好几翻。

&esp;&esp;军饷和官俸两项,就拿走了很大一块。

&esp;&esp;摊丁入亩之后,停止征用民夫服徭役,而是改为花钱招募。

&esp;&esp;这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。

&esp;&esp;各地的基础建设,比如修筑驰道,建设水利设施等。

&esp;&esp;还有陕西治沙防沙,支援河西、辽东、交趾等地的建设。

&esp;&esp;再加上其他的支出,朝廷勉强实现了收支平衡。

&esp;&esp;五年工作计划彻底将户部掏空,还要内帑补贴六百万贯才能抹平赤字。

&esp;&esp;再凭空增加两千多个衙门的开销,朝廷的压力只会更大。

&esp;&esp;虽然大家都知道,新设的衙门必然能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
&esp;&esp;可那是未来的事情了,眼下没钱朝廷分分钟财政破产。

&esp;&esp;关键是,谁也不知道新部门该怎么设置,承担哪些政务。

&esp;&esp;还有就是,老派的官吏,能否胜任新工作。

&esp;&esp;所以,虽然中枢总体上是支持变革的,但具体怎么变一直很慎重。

&esp;&esp;现在陈景恪提出特区计划,给大家找到了一条新路子。

&esp;&esp;先在特区试运营,摸索熟悉了再全国推广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第一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