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老朱高兴的说道:“这下任他们再聪明,也不得不跳进咱挖的坑里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和朱雄英也是高兴不已。
&esp;&esp;这法子确实相当完美。
&esp;&esp;关键是拿准了儒家的弱点,给了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诱饵。
&esp;&esp;不只是儒家,换成任何一个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学派,都不可能不上钩的诱饵。
&esp;&esp;之后陈景恪还决定,对第二个国家计划做出修改:
&esp;&esp;“根据汇总上来的消息看,完成度只有不到两成。”
&esp;&esp;“完成的那些,基本都是最简单的那一类。”
&esp;&esp;“可见对大多数官吏来说,这份工作计划还是太复杂了。”
&esp;&esp;“而且在完成过程中,也出现了很多不该有的失误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以为,可以将二期计划进行简化,只留下最简单的部分。”
&esp;&esp;“然后将这些计划,进行更加细致的梳理和解释,最好是能总结出一些大致的流程。”
&esp;&esp;“这样就算不懂如何治理地方的人,也可以按照计划,按部就班的去做。”
&esp;&esp;“不说能干出多少成绩,至少不会出现大的问题。”
&esp;&esp;主要还是考虑到,一旦对儒家动手,必然会导致大量儒家官吏离职。
&esp;&esp;朝廷需要从其他地方选拔人才填补空缺。
&esp;&esp;可这些临时提拔上来的人,不太可能直接就进入状态。
&esp;&esp;有了这份细致的工作计划,也有助于他们尽快理解职责,投入工作中去。
&esp;&esp;马娘娘和朱雄英自然没有意见。
&esp;&esp;老朱却提醒道:“要考虑到地缘差异,因地制宜的制定计划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是,这次制定的也只是一份指导性意见,只有一个大致的思路。”
&esp;&esp;“不会写明他们必须要如何如何做。”
&esp;&esp;“为了防止有官吏过于死板,我以为朝廷可以组建专门的指导小组。”
&esp;&esp;“去各个地方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,同时还能起到监察作用。”
&esp;&esp;老朱颔首道:“也好,就这么办了。”
&esp;&esp;之后几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问题,才各自去忙自己的。
&esp;&esp;接下来一段时间,一切风平浪静。
&esp;&esp;朝廷按部就班的忙路着各种政务。
&esp;&esp;其中最大的几件事情是,赈灾、秋税、藩属国建设等等。
&esp;&esp;不过在文化方面,接连传来几个好消息。
&esp;&esp;首先,杨士奇主编的朱元璋反腐集,也就是《蠹虫传》正式完本。
&esp;&esp;老朱非常高兴下旨刊行天下,同时以修书有功为由,任命杨士奇为司经局校书。
&esp;&esp;这是个正九品的职务,标准的芝麻官。
&esp;&esp;但听到这个任命,杨士奇高兴的差点失态,群臣也都羡慕不已。
&esp;&esp;原因很简单,司经局是隶属于东宫的机构。
&esp;&esp;他的顶头上司是太子冼马。
&esp;&esp;换成别的朝代,这个职务确实不咋地,还经常背黑锅。
&esp;&esp;可在大明,太子是掌握实权的,东宫一系的官员那就是潜邸之臣。
&esp;&esp;只要不是真的不堪用,基本都能获得机会。
&esp;&esp;更何况,校书这个职务能经常见到太子,甚至和太子讨论典籍内容。
&esp;&esp;简直就是臣子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。
&esp;&esp;正常情况下,这个职务都是勋贵子弟担任的。
&esp;&esp;只是老朱这次要玩一波大,需要提拔一些非儒家读书人。
&esp;&esp;杨士奇是实用主义者,编写《蠹虫传》又得罪了同僚,很符合选拔标准。
&esp;&esp;机缘巧合之下,这个职务才落到了他头上。
&esp;&esp;这如何能不让他高兴。
&esp;&esp;追求了这么多年的终南捷径,终于踏上去了。
&esp;&esp;他已经开始思考,怎
第一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