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衡开始注意到田澄,他的目光掠过校园里熙攘的人群,最终停驻在她身上——那个总是笑得眉眼弯弯,身边永远围着一群人的女孩。她漂亮,却不带攻击性;开朗,却不过分喧哗;她像一株向阳而生的向日葵,自带光芒而不自知。
他轻轻推了推眼镜,镜片后的眼神平静而审慎。在他精心铺设的前行道路上,正需要这样一个人——一个能自然而然吸引目光、汇聚好感的存在。她将成为他竞选学生会主席时最得体的映衬,也是未来争取那些看重“群众基础”与“亲和形象”的项目时,最从容的加分项。她不需要刻意做什么,只要站在他身旁,微微笑着,就足够了。
他的到来,像一束恰好落在课桌一角的午后阳光。田澄后来每次想起,总觉得那里面藏着某种命运的暗示。他是以学长和学生会干部的身份出现在她身边,白衬衫的袖口随意卷到小臂,露出一段清瘦的手腕。递过来的专业课笔记上用荧光笔仔细地做了标记,他指尖轻点纸页,声音温和:“重点都整理出来了,有不明白的地方,随时可以问我。”
刚进大学的田澄,对这样妥帖的照顾毫无防备,心里只有满满的感激。后来,这样的“恰好”越来越多。在图书馆四楼靠窗的位置,他总“刚好”留出一个空座,会在她抱着书四下张望时,从书页间抬起头,隔着两三排桌椅对她轻轻一笑;节日时她会收到一枚手绘的书签,或一杯温热的拿铁,礼物不贵重,却总踩中她某次闲聊时随口提起的喜好;部门聚餐时他会不着痕迹地换到她旁边的座位,替她挡开递来的酒,又在她忙乱时,极自然地接过她手里散落的文件。
田澄的心跳漏了一拍。她从未想过,自己会被这样一个人吸引。姜衡不是那种会在篮球场上引来尖叫的耀眼类型,但他坐在图书馆窗边低头看书时,阳光为他镀上一层金边;他站在讲台上从容不迫地展示课题时,眼神专注而明亮;他耐心为同学讲解难题时,声音温和又有力。
他的温柔,是骨子里透出的细致与体谅,而非流于表面的寒暄。他的才情深厚,却从不刻意显露。他的沉稳内敛,有种让人安心的力量。田澄望着他,仿佛看见了大学恋情最理想的样子——没有惊天动地的承诺,只有两个人在求知路上的相携相伴,彼此照亮。
所以,当姜衡抱着一迭书,在洒满秋阳的银杏树下,有些腼腆却又无比真挚地向她吐露心意时,田澄没有丝毫犹豫,轻轻点头应允。那一刻,恰有一片金黄的叶子悠悠旋落,拂过他泛红的耳廓,也撩动了她心中那根悸动不已的弦。
很快,“校花与才子”的故事传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。他们成了校园里一道移动的风景线——在图书馆相对而坐,他推过来的纸条上写着微积分的另一种解法;在自习室并肩奋战,她轻轻放在他手边的咖啡还留着暖意;在洒满夕阳的林荫道上漫步,两个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偶尔交错在一起;在学生活动中心,他们一个弹钢琴一个翻谱子,音符跳跃间相视而笑。
所到之处,总伴随着低低的赞叹与含笑的目光。而姜衡的人气,也果然不出所料地一路攀升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在某次关键的项目答辩会上,当评委们注意到台下坐着不少因姜衡慕名而来的学生时,不由地微微颔首。最终,那个众人瞩目的项目名额,稳稳地落在了他的名下——实力当然是关键,可那不经意间凝聚起来的人心,仿佛也在冥冥之中,为他的前路投下了一束温柔的光。
那段时间,田澄是快乐的,快乐得像踩在云端,每一步都轻飘飘的,美好得不真切。她真的相信,遇见姜衡,是青春给予她最慷慨的馈赠。她总想象他们该是彼此生命里并肩生长的两棵树,根系在看不见的土壤下紧紧交缠,枝叶在风里温柔相触,一同承接晨光,也一同浸沐夜雨。
她常常陪他在自习室待到整栋楼都安静下来,窗外只剩三两星子,笔尖在纸页上游走的沙沙声响,和他衬衫上干净清冽的皂香糅在一起,将她轻轻笼罩。为了他能当选学生会主席,她几乎倾注了所有心血,通宵修改策划,挽着闺蜜一层一层爬楼梯,一遍一遍敲门、微笑、说明。当她站在涌动的人潮中,仰头望向台上那个自信从容、熠熠发光的他,胸腔里那股混合着骄傲与柔软的热流便止不住地翻涌,涨得发酸,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心口。
这段感情,如同一场盛大的烟火,在她整个大学岁月里轰然绽放,炽热而明亮,几乎映透了青春的整片天空。
可裂痕,偏偏出现在姜衡即将毕业的那个时节。一个来自一线城市的顶尖邀约,携着令人无法直视的光环,和这座城市永远无法给予的远大前程,悄无声息地降临。它的分量太重,重到轻易就压垮了天平另一端,那个曾经被称作“我们”的约定。
他约田澄在校园的湖边相见。暮色四合,斜阳给湖面镀上一层暖金,柳枝依旧轻点着水面,荡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——这儿曾是他们最爱在傍晚并肩散步的地方,每一缕风里,仿佛都还藏着往日的笑语和秘密。晚风拂来,却带来一阵陌生的凉意,轻轻掀起田澄的裙角。她抬起头,看见他独自站在那棵熟悉的垂柳下,斜阳将他的影子拉得
第一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