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敏扬起笑脸:“二老爷,太太让奴婢给您送糕点过来。”
正靠在椅子上睡的四仰八叉的二老爷睁开双眼,迷茫的嗯了一声,直起身子的时候,放在肚子上的书掉落到地上,思敏赶忙把手上的糕点放到桌上,蹲下身将书捡起来,等她起身把书递给二老爷,他正把视线收了回去,刚才他瞥了眼思敏的面容,就不感兴趣的撇过头去。
思敏不动声色道:“二老爷,奴婢就不打扰您看书了。”
二老爷拾起一块咸味油酥饼,懒洋洋的嗯了一声。
思敏也不恼,这样被无数无视的态度,她在老宅见多了。
等她回去卧房那边,董玉婷正陪着老太太。
倒不是她和老太太感情有多好,实在是舟车劳顿,怕她又病了,到时候还要照顾,既然这样,还不如一开始就照顾好,免得生病还要到床前伺候。
思敏行了礼,老太太因着回京的缘故,看什么都高高兴兴的,问道:“二老爷看什么书呢?”
思敏不好意思的说:“太太,奴婢不认得字,不知道二老爷看什么书。”她默默的想,二老爷呼呼大睡呢,哪里看书了?
老太太笑道:“这有什么,等回了京城,让元香教教你。”
思敏万分欣喜,跪在地上磕头道谢:“奴婢多谢太太。”
在思敏看来,识文断字,那是大丫鬟才会的,没成想,她竟然也有这一天。
按照她原本的想法,做个屋里伺候的二等丫鬟便够了,若是能做到大丫鬟,将来放出府,都是个顶顶体面的事情。
思敏起身,又朝元香道:“姐姐可别嫌我笨。”
两人都是丫鬟,就不必再朝她磕头了,可奉承是少不了的。
听说那些大丫鬟,身边都有两个小丫头服侍呢。
元香亦是笑道:“我也不过识几个字罢了,能教你的也不多。”
思敏道:“那也比奴婢厉害,奴婢一个字都认不得呢。”
从丹州回来,途经幽州,济州等地,因之前回丹州,是老祖宗时日无多,要船夫不必多停留,这次回去,便不必赶时间了,途经几个地方,便让船只靠岸,船上人暂时歇息,或是下去游玩,买些吃食。
董玉婷趁着机会,就下船带儿子女儿,一大家子去街上游玩。
不知怎么的,她们是李凌川家眷的事情被幽州知府所知,知府夫人便带人奉上一份礼给她,四匹绸缎、两匹菱纱、一副百子千孙画卷、一副金丝花钿、两件玉露瓶、两包腊味、一筐金桔,除此之外,还邀请她们去府上玩。
董玉婷也算对送礼一事熟悉,见她备下的礼不薄,连忙委婉拒绝,说她们不过途经此地,下午便要启程,若是下次有机会,一定上门前去。
回了船上,董玉婷把这件事告诉老太太。
“你做的对,若是收下她送的礼,还不知道要求你帮她做什么呢?”老太太夸赞道。
二老爷正巧坐在一旁,听完笑道:“说不定他们夫妻俩就是感谢大哥呢,上次若不是大哥来解决水患,幽州不知道多少百姓要流离失所。”
老太太斜睨了他一眼,“他有感谢你大哥的功夫,还不如把银子花给百姓。”
董玉婷讶异的看了她一眼,老太太竟然还会说这种话,可见深宅夫人,也自有一番大智慧。
老太太见二老爷不以为意,拽着他唠叨:“你可别不放在心上,你大哥是我们家的顶梁柱,你可别给他拖后腿,暗自收了别人的礼,要是让我知道,我看你也别在京城待着了,给我回丹州去,反正我看你在丹州倒比在京城勤快。”
二老爷心虚的摸了摸鼻梁,讪讪的答应下来。
之后走完了水路,又乘马车继续前行。
或许是边走边玩,慢慢悠悠,老太太这次倒没出现严重的不适,顶多是精神疲倦。
就这样,行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,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京城,二夫人先得了信,早早的就和三老爷夫妻俩在城门口等候。
若是只有董玉婷,她大概只会差个下人来,但还有老太太,她当然要表现自己的孝心,见了老太太,还激动的落泪了呢。
只是老太太在路上的时候,就心心念念着何静琳的女儿,和二夫人寒暄一阵,眼睛里就只剩下了襁褓之中的蓁姐儿。
大概是觉得,只有这个孙女生下来的时候,她这个做祖母的不在身边,老太太很是疼爱她,将手腕上那串常戴着礼佛的南迦木菩提念珠褪了下来,给了蓁姐儿玩儿。
因家中有小佛堂,几个夫人也常常陪她礼佛,对这串念珠再熟悉不过。
曾惠妍轻轻“啧”了一声,连忙道:“母亲,这怎么好,这念珠可是在宝光寺开过光,您又常常戴着礼佛,或许早就通了灵性,怎好给了孩子。”
何静琳也道:“母亲,您还是拿回去吧,念珠我那里也有。”
她说话便不如曾惠妍圆滑。
不过老太太也知晓她什么性子,心里头高兴,就不在这些小事上过多计较。
第一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