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7章(2 / 2)

次日又去李家拜年。眼见李家虽有几分新年布置,却总有一股萧索之感。李老秀才更是苍老许多,仿佛行将就木。谢家人也不好多言,只寒暄应酬一番,留下礼物便匆匆离开。

回家途中,便听谢老秀才说起李家。因为李宁染病自缢,家中再无读书人。万一李老秀才离世,李家土地便须缴纳赋税。家中人口又多,本就对供养李宁有所不满。李宁闹出丑事后,他叔父便张罗分家。李老秀才勉力调停,心力憔悴,才勉强维持现状。也不知能维持几时。

说罢谢老秀才长叹一口气,心中又不免有些庆幸:“相比李宁,自家宝贝孙子已是十分出息。中举光耀门楣倒是其次,至少老实本分,平平安安!”

谢凡不知祖父心思。听得李家现状,他不免心有戚戚焉:“李宁没了,李家便要分家。此时人都不只为自己活着,一人命运关乎全家兴衰。所谓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”

转眼新年过完。谢凡留在家中过完十七岁生日。带着全家殷切期待,和福顺一同前往南京。回到张家小院,推门便见院中打扫一新。自己常住厢房依旧锁好,只是不见顾三郎身影。

谢凡心想:“那个顾三郎果然拿钱跑路了吗?好人没好报。只可惜我那二钱银子。”

可一见院中新添了一张小桌,三个小凳。伸手一摸,干干净净。想必是最近打扫过。谢凡心中又有几分迟疑。

福顺打开两人寻常所住厢房,一应陈设如故。连忙放下行李,安置家什,洒扫起来。片刻之后,顾三郎却进门来。他一见谢凡,立刻跪下磕头,向谢凡问安。谢凡颇为惊喜,忙扶他起来。

接着顾三郎起身后,又同福顺一道安置收拾。谢凡见两人忙碌身影,心中十分欣慰。抬头望天,天空浮现五个字:“好人有好报”。

顾三郎是个麻利勤快人。年前张家因忙着盘账清货,人手短缺。顾三郎便自告奋勇,帮忙做些力气活儿。他身形高大,又舍得出力,倒比旁人干得更多。张家管家见他老实肯干,颇为欣赏,便拿来些旧家什由他使用。顾三郎都清理干净,又将小院子好一番布置。

终于张家有惊无险度过年关。张家管事在除夕、新年,还招待了顾三郎几餐好饭好菜,同过新年。此后顾三郎也每日去张家帮忙,一如既往老实肯干。谢凡听张家管事这一番夸奖,也十分得意。

从此顾三郎便随着谢凡,在张家小院安顿下来。

秋闱大比

春回大地,天气渐暖。谢凡读书之余,不时与福顺、顾三郎一同在院中围坐闲聊。此时百姓皆囿于户籍黄册,家乡方圆百里便是绝大多数人一生活动范围。

谢凡自小在溧水乡下,来到南京也忙于举业,虽读过万卷书,却不曾行万里路。福顺从小与谢凡一同生活,也不曾见过多少世面。顾三郎军户出身,在卫所长大,更徒步自宁波行至南京。

他虽与谢凡、福顺两人同岁,可经历见识远胜两人。于是三人闲谈,往往以顾三郎讲述见闻为主,余下两人负责点头称是和提出疑问。

谢凡听得顾三郎所言,方知下层军户生计如何艰难:军户虽是良籍,可考科举,可免杂役。但是普通军户负担较普通民户更为繁重。

军户顾名思义由兵部管辖,必须完成军差,是为勾军。比如每一军户,都须出两个壮丁至卫所服役。如果服役壮丁死去或者逃亡,军户须得再出壮丁补上。此外还有军中长官层层盘剥勒索。相对民户多由科举发家,普通军户子弟入仕途却非常不容。因为一户军户须要五丁,才可有一丁成为生员。

“一言以蔽之,负担重,出路差。用二十一世纪打工人的说法就是,天天996干活,待遇很低,还特别稳定,不能跑路那种稳定。但是又没有上升通道。换我,我也想跑。”谢凡暗暗吐槽这糟心的军户制度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第一版主